近年来,杭州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累计建成了2600多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230多家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

“家门口”有了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在杭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每天都有数百位老人走进养老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滨江区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厅右手边连接着食堂。

服务中心负责人来周芳介绍,食堂每周都会更换菜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会给予相应的优惠。

目前,服务中心已纳入“全城通”智慧助餐服务项目,老人只需要刷市民卡就可以挑选喜欢的菜品,户籍不在滨江区的老人也可以享受折扣。

除了食堂,一楼还有多个功能区域。

日间照料室,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益兴服务室,为老人提供理发服务;康复评估室,提供康复相关服务;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疏导等相关服务。

服务中心二层是集托幼以及文娱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融合空间,包括电子图书阅览/书画室、亲子室、非遗文化馆等。三层是体育休闲场所。

“我们会定期举办文体课程和主题活动,丰富老人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黎明说,“服务中心面向20000多人敞开,只要是辖区内的老人,都在可以这里享受到养老服务。”

共联社区北至江南大道、南至北塘河、东至西兴路、西至建设河,下辖4个小区,算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的老人数量很大。

来周芳介绍,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均接待的老人数量有数百人之多。

如何确保这么多的老人都能充分享受到养老服务?

“我们和社区以及共建单位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来周芳说。

很多老年人有需求时,习惯向社区寻求帮助。社区会将老人的需求转接到服务中心,中心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中心服务力量不足时,会和其他共建单位联系,形成多级联动。

比如,当一些严重失能的老人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服务时,服务中心就会和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单位联系,获取特定的服务项目。

同时,社区还有许多志愿者服务队,也会参与到社区老人服务中。

是照料,更是社交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递增,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提供的服务项目也比较丰富。”来周芳说。

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基础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还针对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精准服务。

69岁的章阿姨住在西兴街道官河社区,儿子腿脚残疾,老伴患阿尔兹海默症,都需要她的照顾。

服务中心了解情况之后,成立了免费送餐小分队,志愿者们轮流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顺便帮章阿姨做一些家务,陪她聊天舒缓身心。

2019年底,服务中心开展“多代同楼”试点项目,开展敬老爱老“青年邮政守护”行动,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定期慰问、紧急支持等服务。

“多代同楼”搭建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社交桥梁,使双方能够互助共享。

来周芳明白,“其实很多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照料,还有社会交际。”

因此,服务中心也会定期举办丰富的文娱活动,包括中秋节做月饼、端午节包粽子、茶话会、退役军人生日会、植树节亲子活动等。

热闹的活动氛围,也带动了社区老人们自发组织各类活动。

每周一上午,一支拥有相同爱好的姐姐们会带着音响和乐器,相约服务中心,在二楼的会堂里排演节目。咿咿呀呀的越剧婉转动人,回味悠长。

眼下,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在申报提升改造,准备向未来社区迈进。

“根据这几年运营过程中居民的需求,功能布局还在优化,服务也还会更合理化。”来周芳对服务中心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未来,我们服务的人群将是全社区、全年龄段。”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打造幸福晚年“滨江样板”,相继建成了5家康养联合体。

西兴街道迎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由养老康复机构、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建构的康养联合体,已然成为了社区老人安居的乐园。

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老有康养”专项工作稳开展,不止于西兴街道,越来越多的“滨江老人”,都将因此受益。

关键词: